深圳市恒星物联科技有限公司
400-7788-160

城市内涝监测实时预警内涝风险,已护航150个城市安全度汛

信息分类:行业新闻 2025-07-29120

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,“城市看海”已成为许多城市在汛期面临的严峻挑战。突如其来的强降雨,极易引发城市内涝,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更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考验。在此背景下,以恒星物联为代表的科技企业,凭借其领先的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,打造出新一代城市内涝监测实时预警系统,成功为全国150座城市筑起了一道坚实的“数字防汛墙”,护航它们安全度过汛期。


传统防汛的困境:从“被动救灾”到“主动防御”的迫切需求


在过去,城市防汛工作主要依赖于天气预报、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。然而,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短板:

监测盲区大:城市管网复杂,低洼地带众多,仅靠有限的监测点和人工巡查,难以全面、实时掌握城市“血脉”的运行状况。

响应速度慢:当内涝灾害发生时,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。从发现险情到组织力量进行排涝抢险,时间差往往导致损失扩大。

决策依据不足:缺乏精准、实时的数据支撑,防汛决策常常依赖过往经验,难以做到科学、精准地调度资源和疏散人群。


恒星物联的解决方案:构建“感知-分析-预警-处置”闭环


恒星物联深刻洞察到城市内涝防治的痛点,凭借其在物联网传感器、数据通信、云计算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,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内涝监测实时预警系统。


1. 全域感知

系统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城的“神经网络”。恒星物联在城市关键节点,如低洼易涝点、主干道、立交桥、排水管网入口、河道等,部署了多种高精度智能传感器:

水位传感器:实时监测道路积水、河道水位变化。

流量传感器:监测管网排水流量,判断管网运行效率。

雨量传感器:精确捕捉降雨量级和强度。

视频监控AI识别:通过摄像头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,自动识别积水、车辆涉水等险情。

这些传感器如同城市的“神经末梢”,7x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数据,将过去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城市内涝风险,转化为清晰、精准的数字信息。


内涝积水监测设备

2. 智能分析


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通过5G/LoRa等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恒星物联的智慧防汛云平台。平台内置的大数据分析引擎和AI预测模型开始发挥作用:

动态建模:结合实时降雨数据、城市地形地貌、管网容量等历史信息,系统能够动态推演城市不同区域的积水深度、影响范围和淹没速度。

风险研判:通过算法模型,系统能提前30分钟到数小时,精准预测出哪些区域即将发生内涝,风险等级有多高。这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宝贵的“黄金预警时间”。


3. 多维预警


一旦系统判断出内涝风险,便会立即启动分级预警机制。预警信息不再是单一的广播,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“精准预警”:

对管理者:向市政、应急、交警等指挥中心发送预警信息,附上精确的GIS地图、风险点位和处置建议,为领导决策和一线调度提供科学依据。

对公众:通过手机APP、短信、社交媒体、交通广播、路侧显示屏等,向受影响区域的市民发布预警和避险指引,引导车辆和人员绕行或安全转移。


内涝积水预警平台信息发布


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,恒星物联的智慧防汛方案已在全国150个城市落地生根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这些城市遍布东南沿海、长江流域、华北平原等不同气候和地理区域,共同见证了科技带来的防汛变革。

预警准确率大幅提升:从过去的“大概可能”变为现在的“精准到点”,预警准确率普遍超过90%。

应急处置效率显著提高:由于提前预警,相关部门能够迅速部署力量,提前打开排水泵、设置警示标志、引导交通,有效缩短了内涝处置时间,平均效率提升50%以上。

城市生命线得到保障:通过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,有效避免了因内涝导致的地铁停运、电力中断、通讯受阻等次生灾害,保障了城市交通、电力、通讯等“生命线”的稳定运行。

市民安全感显著增强:每一次及时、有效的预警,都让市民对城市防汛能力多了一份信任,极大地提升了市民在汛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

恒星物联城市内涝监测实时预警系统已为150多座城市保驾护航,展望未来,恒星物联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,推动城市防汛向更智能、更精准、更协同的方向发展。从“智慧防汛”到“韧性城市”。

关键词:内涝监测预警内涝点监测内涝积水预警城市内涝积水预警
相关文章

产品中心

排水管网监测产品

解决方案

排水管网监测解决方案